对2024年第15673号判决的评论:第三方在预防性扣押中的角色

2024年3月13日,最高法院发布的第15673号判决,涉及刑法中关于预防性扣押和第三方权益人异议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该决定澄清了具有返还利益的第三方不仅可以合法地质疑被扣押财产的名义虚假性,还可以质疑该财产的客观可没收性。

判决的背景

本案涉及根据1990年10月9日第309号总统令第85-bis条进行的预防性扣押,以便实施没收。法院已裁定,第三方权益人有权证明缺乏犯罪嫌疑(fumus commissi delicti)和延误风险(periculum in mora),这两个要素是扣押合法性的基本条件。该原则基于对现行法律条款的广泛解读,保护那些虽然是名义拥有者但未参与非法活动的人的权利。

判决摘要

具有返还利益的第三方 - 对扣押前提的异议 - 可受理性 - 理由 - 情形。在预防性扣押问题上,被侵害财物的第三方权益人被授权质疑除了名义虚假性外,还可以质疑该财物的客观可没收性,在缺乏“犯罪嫌疑”(fumus commissi delicti)和“延误风险”(periculum in mora)的情况下,缺乏没收的前提可以增强名义并非虚假而真实的论点。(涉及根据1990年10月9日第309号总统令第85-bis条进行的预防性扣押的情形。)

该摘要突显了最高法院承认第三方辩护权的立场,指出缺乏没收前提可以证明财产的真实归属。这在保护第三方权利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他们常常在没有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卷入刑事程序。

对刑法的影响

这一判决的影响是显著的,并融入了关于打击犯罪与保护个人权利之间平衡的更广泛讨论中。确保处于预防性扣押状态的人能够有效行使其辩护权,质疑当局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列出几个关键点:

  • 第三方对扣押的质疑的合法性;
  • 证明名义虚假性的必要性;
  • 在缺乏犯罪嫌疑下对客观可没收性的评估。

结论

总之,2024年第15673号判决为第三方在预防性扣押背景下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质疑没收的可能性强调了保障正当程序和保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法律体系的核心要素。通过这一裁决,最高法院不仅澄清了第三方的权利,还为刑事程序中的程序性保障提供了更广泛的反思。

Bianucci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