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最高法院发布的第16930号判决提供了关于毒品转让中刑事责任的重要反思,及其带来的后果。法院审理了一起导致消费人员过量死亡的案件,提出了有关犯罪主观要素和转让者有罪的问题。
在本案中,A.A.因向B.B.转让海洛因而被定罪,后者因过量而去世。安科纳上诉法院确认了这一判决,认为A.A.没有核实消费者的健康状况,而该消费者已经在接受美沙酮治疗。然而,最高法院因主观要素的论证缺陷撤销了判决,强调必须证明转让者对所转让物质潜在致命性的意识。
最终,根据宪法法院的说法,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第三种责任形式,除了故意或过失责任。
判决重申,为了使转让者因消费者的死亡而被认为有罪,必须出现转让者的行为与致命事件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法院强调,过失必须具体评估,而非抽象考虑,需考虑如下因素:
在具体案例中,法院强调缺乏关于A.A.对海洛因纯度及B.B.临床情况的意识的证据,这些是归责于刑事责任的基本要素。
这一最高法院判决突显了对毒品转让发生背景的仔细分析的重要性。在悲剧性事件如过量的情况下,刑事责任不能被自动考虑,而是需要对转让者的行为及其在转让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评估。因此,法院决定将案件移回进行新的审判,以便更深入地审查过失要素和被告的意识。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对于确保公正和符合刑法原则的司法实施至关重要。